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作為精密光學分析儀器,其操作安全涉及人員防護、設備保護及實驗準確性三方面。以下從操作前準備、運行中規范、應急處理及維護保養四個階段,系統闡述安全操作要點:
一、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操作前的安全準備
1.環境檢查與設備安置
溫濕度控制:確保實驗室溫度在15-30℃(理想值25℃),濕度≤65%。濕度過高易導致電路板短路,溫度波動過大影響光路穩定性。
通風要求:儀器后方與頂部預留至少30cm空間,避免排風受阻。若分析揮發性樣品(如有機溶劑),需在通風櫥內操作,防止有毒氣體聚集。
防震措施:將儀器放置于獨立實驗臺,遠離振動源(如離心機、振蕩器)。振動會導致光柵偏移,影響波長精度。
2.電源與接地檢查
電壓穩定性:使用穩壓電源(如UPS),確保輸入電壓在220V±5%范圍內。電壓波動可能損壞光電倍增管(PMT)等敏感元件。
接地保護:檢查接地線是否牢固連接(接地電阻≤4Ω),避免漏電風險。靜電積累可能干擾電子信號,導致基線漂移。
3.樣品與試劑預處理
樣品澄清度:過濾或離心去除懸浮顆粒(如粒徑>2μm),防止散射光干擾吸光度測量。
試劑純度:使用光譜級溶劑(如HPLC級甲醇),避免雜質吸收峰掩蓋樣品信號。
腐蝕性樣品:若分析強酸(如濃硫酸)或強堿(如NaOH),需使用耐腐蝕比色皿(如石英或聚四氟乙烯材質),并縮短測量時間以減少儀器腐蝕。
4.個人防護裝備(PPE)
基礎防護:佩戴實驗服、防化學手套(如丁腈手套)及護目鏡,防止試劑接觸皮膚或眼睛。
激光防護:若儀器配備氘燈(發射紫外光),操作時避免直視光源,必要時佩戴UV防護眼鏡(波長范圍200-400nm)。
二、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運行中的安全操作規范
1.開機自檢與預熱
自檢流程:接通電源后,等待儀器完成自檢(通常需5-10分鐘),確認無報警代碼。
預熱時間:氘燈需預熱30分鐘以上,鎢燈需預熱15分鐘,以達到穩定發光強度。未充分預熱會導致基線噪聲增大。
2.波長與模式設置
波長校準:每月使用標準物質(如鈥玻璃濾光片)校準波長,確保誤差≤±0.5nm。錯誤波長設置可能損壞檢測器(如PMT在短波長下易老化)。
模式選擇:
吸收模式:常規分析使用,注意設置合適的波長范圍(如DNA分析選260nm,蛋白質選280nm)。
熒光模式(若配備):需關閉樣品室門,防止激發光泄漏傷害眼睛。
掃描模式:設置合理的掃描速度(如中速120nm/min)和狹縫寬度(通常2nm),避免高速掃描導致光路過熱。
3.樣品測量操作
比色皿裝載:
手持比色皿毛面(避免指紋污染光面),用鏡頭紙輕拭光面后插入樣品室。
石英比色皿用于紫外區(200-400nm),玻璃比色皿僅用于可見區(400-800nm),誤用會導致吸光度異常。
基線校正:以空白溶劑(如純水)調零,確保基線平穩(噪聲≤±0.001Abs)。基線波動大可能由光源不穩定或光路污染引起。
吸光度范圍:控制樣品吸光度在0.1-1.0Abs之間(理想值0.4-0.8Abs)。吸光度過高(>1.5Abs)需稀釋樣品,否則檢測器易飽和;過低(<0.05Abs)則信號信噪比差。